香港大道 | 關震海、王紀堯、鍾梓儀、陳萃屏、陳卓斯 著 |誌傳媒有限公司出版
《香港大道》是誌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的書籍,書中專訪了二十名在反送中運動中擔任不同角色的人物,記錄他們三個月的抗爭心聲,並附上 2019年六月至十二月的時序表、圖輯及其他專題文章。
全書約二百五十頁,限量印刷。
| 本書序 |
「香港人,加油!」2019年各區自發佔領街頭,「光復」之聲如雷貫耳,情景似曾相識。
2014年我拿起相機記錄佔領金鐘、旺角的畫面,當時我心想:「如果佔領到公路,例如龍翔道、新界的鄉事會路等,這才是真正奪回我們的路。」
我以為這一天,沒可能發生⋯⋯。
民意,從來難以捉摸,沉寂了數載的社會運動,沒料到一切都在2019年的仲夏發生,而且一發不可收拾。
2019年「反送中」運動發展到同年秋天,已漸漸脫離修訂《逃犯條例》的主軸,怒火蔓延到中學。
民眾要求普選、撤銷示威者控罪、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,港島百萬人遊行、二百萬人遊行,政府無動於衷。
作為目擊者,深深感受到香港人不但與痛苦共存,歸根究底,香港人追求的是還權於民。
之後的事件的走勢,跟1967年長達大半年的「反英抗暴」騷亂的軌跡有相似之處。
1967年的左派少年用石頭向警察扔石擲棍,搶奪便衣警的槍,警署毆打被捕者等暴力事件,跟2019年相比,我們好像輪迴當年解殖之路。
別忘記,1967年左派同樣擁抱玉石俱焚(下稱:「攬炒」)的心態,用槍炮以作抵抗,務求先破後立,中共接管香港,逼令香港提早回歸。
這場「反送中」運動,令幾代人對香港的制度無望。
路上熊熊烈火,石牆、廣告板、地鐵站寫滿 “If we burn, you burn with us”的標記,年輕人在這場運動漸漸萌生「攬炒」求破局的念頭,絕望至此,實有探討之必要。
我曾目睹一名黑衣抗爭者,突然主動衝入持槍的防暴警的列隊中,用傘狂打其中一名防暴警,抱著對方不放,讓身後的抗爭者離去。
這種自我犧牲的情景,我的採訪生涯從未見過。
怒火燃燒全城,我們不妄想政府為人民做一個獨立調查,《誌》團隊只冀求略盡記者的綿力,梳理這場運動,分階段追訪抗爭中不同的角色,了解他們的情緒和行動的變化。
在此鳴謝所有為1967年、1989年以及2014年記錄的人,是他們啟發我。
作為一名香港新聞工作者,必須原原本本地梳理一次,好好記錄香港大事。我深信歷史,要有據可依;只有抓住的歷史,我們才可以做一名「在地」的香港人。 《香港大道》是一個五年計劃,第一本《香港大道》希望勾勒出「反送中」運動的輪廓,之後數載,我們會堅持記錄香港的去路。
在此謹向《誌》採訪組、美術組、插畫家 Daniel Lau 以及協助校對文章的舊同事致謝,令我們在人手緊絀的情況下,完成《誌》的第一本著作。
2020年七月一日,《港區國安法》來臨了。
在香港大道上呼吸的空氣,滿載恐懼。
這道黑影有時叫人窒息,卻有些回憶讓我鬆弛繃緊的思緒。
我仍然銘記2014年任職《蘋果日報》期間的一個凌晨,跟阻擋運送報紙出市區的「黑影」對抗。
員工要跟黑社會大哥、大媽肉搏,組成長長的人鍊,護送貨車運送報紙出市區。
當晚每位挺身而出的編採人員,肢體上任何無意識的「擴張」,都展現堅持將真相付梓的勇氣。
五年過去,夕陽之下,明暗不分,我們更要寸步必爭。
謹守崗位的記者,在亂世每一字,也是一點光。
希望《香港大道》釋出的微光,讓世人有勇氣走下去。
前路縱使頹垣敗瓦,毋忘當日並肩的路,喊過每一句的口號。
《誌》主編 記者關震海
作者:關震海、王紀堯、鍾梓儀、陳萃屏、陳卓斯
出版社:誌傳媒有限公司
書號:9789887512400
出版日期:2020/08
資料整理:關震海、王紀堯、劉愛霞
編輯:關震海 攝影:關震海、王紀堯、麥顯徽、Jasper Chan
封面設計/插畫:Daniel Lau
設計:Yanky Law、Natalie
校對:梁慧琳
出貨地 : 香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