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這十多年來,香港市民前仆後繼走上街頭,顛覆了港人政治冷感的形象,激發豐富的公共討論,同時突顯不少社會矛盾。
當下耳熟能詳的概念如核心價值、公共空間、集體回憶、地產霸權、本土意識等,大抵緣於社運。
這段充斥著希望和失落的「社運年代」是否帶來了根本的社會變革?
本書探討香港社運的眾多議題,呈現抗爭政治的力量和束縛;18位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,以冷靜嚴謹的學術角度,為理解香港特區第二個十年,提供了現象之下的深層思考。
社會運動這東西,沒有甚麼過時、不過時這一回事。但如果解讀新的抗爭,則確實需要對新的社會環境、參與者有所認識。讀《社運年代》讓我思想上產生震盪,打開了新的視野。
─呂大樂(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、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)
《社運年代》在抗爭暫歇的低潮期,重新定義了香港自身的政治存在。本書循著抗爭為中心展開分析,將庶民反抗經驗對照精英與建制,視佔領為行為藝術,以勇武作為意志的展演,皆極富創意。
─吳介民(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)
鄭煒和袁瑋熙近年發表的學術文章,已近乎是其他研究者必讀之作。此書填補了英文期刊論文和二三千字的報刊評論之間的空隙,對促進香港社會有關各種社會運動的分析和討論,必甚有幫助。
─李立峯(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)
這本書解答為何香港成為了世界關注的「示威之都」之謎,全方位探討動員策略、與政府的互動、認同與論述、媒體呈現、藝術表現等面向,充分掌握了當代社會運動多元而豐富的樣態。
─何明修(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)
作者簡介:
鄭煒
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,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博士。研究興趣包括政治體制、抗爭政治、公共領域、地方治理、中港台及馬來亞政治。論文見TheChinaQuarterly、PoliticalStudies、ModernAsianStudies、SocialMovementStudies等國際期刊。
曾獲《中國季刊》最原創論文獎(2016)及香港研究學院政治學最優秀論文獎(2017)。
袁瑋熙
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,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博士。研究興趣為公民社會、社會運動和身份政治,專注中國、香港和台灣等地區發展。
研究著作刊登於PoliticalStudies、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、ChinaInformation、ChinaPerspectives、《二十一世紀》等學術期刊。
作者: 鄭煒, 袁瑋熙
出版社:香港中文大學
出版日期:2018/02/16
語言:繁體中文
ISBN:9789882370661
規格:平裝 / 336頁 / 15 x 21 x 1.68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出版地:台灣